自ChatGPT诞生以来
对人工智能(AI)与人类的比较一直是热议话题
“故事大王”郑渊洁称“AI写得比我好”
全国政协委员、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
表达对DeepSeek肯定的同时
也直言AI写出的剧本“少了人的温度”
AI究竟会带来一次技术赋能,还是会影响我们的就业机遇?
针对这个问题,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,代表委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一汽解放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鹿新弟表示:“人是最主要的。机器人做主要工作,但并不意味着人可以“高枕无忧”。当设备出现问题时,人要去介入。”
全国政协委员、民盟中央常委丁光宏认为,(技能人才与AI的关系)好比用锄头和挖土机挖渠,效率不可同日而语。科技的不断进步会带来新的机遇,我们不必太过焦虑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恒银科技董事长江浩然则称,AI正在深刻改变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,虽然一些传统岗位面临被自动化机器人取代的风险,但AI同时也催生了新的产业,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,特别是在智能制造、金融、零售业、医疗健康和教育培训等领域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天娱数科CEO、山西数据流量谷董事长贺晗直言:“AI不会简单地卷走工作岗位,而是在重塑整个就业生态。客服、文案岗位减少的同时,AI训练师、AI伦理审核、AI设计师、AI产品经理等职业正在兴起。”
AI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早已在全球范围引起关注。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发布的《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》预测,全球职场将有22%的就业机会面临变革,新创造的工作岗位1.7亿个、被替代的工作岗位9200万个,就业机会净增7800万个。在此背景下,如何快速适应被重塑的就业生态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课题。
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推进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。这意味着,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大趋势下,劳动者必须朝着“既要人工智能+,又要技能+”的方向迅速转型。
究竟该如何推动实现这样的转型?
全国人大代表、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构建“就业监测-预警-响应”全链条监测机制。建立“AI就业动态监测平台”,在长三角、珠三角等制造业集聚区试点“失业风险预警系统”,大规模部署AI的企业提交替代岗位数量、再就业方案等社会责任报告,确保技术应用与社会公平协同发展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奇安信科技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则认为,AI领域人才短缺的问题关键在于打通企业和高校两个“蓄水池”,为青年创新人才提供更多机会。建议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、校企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以及通过实战大赛等方式促进人才培养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建议制定在AI背景下保障就业的政策措施,确保AI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,不会对就业市场造成过大冲击,兜牢稳就业底线。引导企业在技术升级过程中承担社会责任,避免大规模裁员。
AI是技术的革新,也将带来就业生态的重塑。正如冯远征委员所说:AI会给行业带来新机遇,但AI抢不了我们的饭碗。
要驯服烈马,就需要高超的骑手。期待未来,当智能设备成为“新同事”,我们都会成长为驾驭科技的新匠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