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工网讯(工人日报-中工网记者 张嫱)“建议健全运行保障体系和质量评估体系,建立企业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,形成制度化、专业化、系统化的中国特色学徒制,赋能工匠人才成长。”代表委员围绕进一步完善学徒制建言献策。
高质量中国特色学徒制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。当前,我国学徒制已取得初步成效,但在制度体系、社会认知以及培养效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。
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原部长王晓峰委员介绍,调研显示,我国学徒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政策框架和制度保障体系,尚缺乏企业参与学徒制的明确激励机制以及实施标准,特别是开展试点的企业和院校,试点规模、试点层次和实施步骤不明确,导致各地执行力度参差不齐,影响企业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。
王晓峰委员建议,建立健全运行保障体系和质量评估体系,构建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和教育衔接机制,提高学徒制规范化、体系化、专业化水平,保障学徒制培养效果,提升社会认可度。
王晓峰委员认为,应构建政府、行业、企业及学校紧密合作的学徒制教育体系,建立学徒制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衔接机制,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学历证书互通互认、实现学分转换以及职称评定与人才资格认定等同对待。“要建立健全涵盖培训过程、结业考核及培训效果等多个指标的学徒制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,同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,开发和共享专业教学资源库,培养符合数字时代需求的高技能人才。”
烟台市树德技工学校副校长王雁代表建议,企业和学校应制定切合实际的教育大纲,邀请行业专家、教育学者参与课程设计,定期根据生产实际更新培训内容;明确企业在学徒制中的主体地位,深度参与培养方案制定、课程开发和考核评价;通过线上平台等载体,汇集各地优秀教材和成功案例,分享课题讲座、创新成果,整体提高学徒制教学水准,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。